國際酒店集團的擴展大部分都伴隨著規范化和量產化操作,這個過程生成了標準型酒店(box?。瑁铮簦澹欤┻@個概念。標準型酒店設計特色就是核心產品和設施型產品的統一化,標準型酒店管理產品和服務之間缺乏區別的結果就是全球酒店產業的“麥當勞化”。
這種系統的規范化導致了顧客的抵制行動,而客戶搜尋擁有或獨特或高雅或創新的酒店,將它們稱之為時尚小品旅店(boutique),設計型(design)或生活時尚酒店(lifestyle?。瑁铮簦澹欤?。
上世紀80年代初,時尚精品酒店橫掃了市場,被特別用在那些只有50到100個房間,非產業鏈,注重細節和歐式或亞洲特色的個性化裝潢的小旅館(由時尚小店的概念啟發得出)。這些酒店的高雅和創新促就了這些市場。為了給這些酒店定個通稱,我們從此將這些酒店全部成為生活時尚酒店。
作為獨立的企業,生活時尚酒店加入了自愿組織(會員聯合會,公會)來從集體優勢中獲得利益。特別在全球市場營銷和促銷性服務上和普通的套餐產品和國際性的預約系統上,生活時尚酒店沒有連鎖標準型酒店的那些沒有管理自治權,建筑統一化和規范操作程序的缺點。舉個例來說,這些自愿組織可以是銷售預約和市場營銷的網絡和免費的聯合會。
標準型酒店和生活時尚酒店之間的競爭從Kotler的四個產品程度上來說,兩者在概念上就存在不同。
在核心和設施性產品程度上,標準型酒店設計為了將表現統一化而在在建筑和員工花費上省錢。這是作為酒店管理者的主要優勢。在市場營銷策略上,標準型酒店利用酒店的概念上的統一和品牌上的巨大區別來影響顧客的選擇。在傳統的分割中,量產化產生出一種熟悉和安全感。
而對于全球旅行的旅游者,待在標準型酒店設計上反而造成對當地文化的疏遠和模糊感。很多人都會共有一個體驗:當他們在酒店房間里醒來之后,他們問自己:“我現在是在哪兒?”這種非個人化,可預知性和無聊造成的負面的顧客體驗會導致喪失很多顧客和他們的再次光顧。以下圖表告訴了我們一個酒店顧客在選擇標準上主要區別的對抗矩陣。
標準型酒店設計 | 生活時尚酒店設計 |
需求質量上的保證 | 希望高質量的生活時尚酒店 |
最低標準 | 更高標準 |
進酒店之前就知道了會有的經歷 | 住店本身就是一項經歷 |
產品是酒店的主要區別 | 顧客是酒店的主要區別 |
硬件決定家的感覺 | 軟件決定家的感覺 |
熟悉品牌概念 | 尋求一個特殊的概念 |
自從輔助產品和附加產品讓住店經歷變得值得回憶,在這個基礎上,生活時尚酒店把自身同標準型酒店區分開來。對于標準型酒店來說,顧客的經歷很難變得“值得回憶”,因為所有的服務和員工都從細節上被灌輸統一規范的操作,而這些統一規范又被用來定義酒店的品牌印象。
通常情況下,酒店設計公司設計酒店成功主要是利用硬件(什么)和軟件(怎么樣)來創造一個美好的回憶,通過這個方法,硬件主要體現在核心產品和設施性產品水平上,并且屈從于軟件:美好的經歷屬于輔助和附加產品水平。為了達到顧客的期望值,顧客的美好經歷必須被精心安排。視覺刺激能通過燈光設計,酒店裝潢和他們的表現形式來實現。嗅覺刺激可以通過香味,干凈和清新的內部來實現。音樂,對話的聲音或安靜都是聽覺刺激,住店能給與顧客這三方面的刺激來制造“值得回憶的經歷”。
最后,和標準型酒店不同,所有的生活時尚酒店設計有個共同點:擁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并經常在它們自身體內制造文化景點。它們給顧客提供比如說酒店建筑特色或酒店內導游手冊之類的給特別的文化旅游者,從它們提供旅游服務和獨立的交通設施(交通標志,酒店班車),生活酒店甚至被考慮作自治的文化旅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