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設計從過去的房間設計進展到空間設計是建筑學的一大進步。古典主義把建筑視為由地面、頂面和四周墻面圍合而成的房間?,F代設計運動之后發展了建筑空間理論,空間則是由內部和外部物體圍合而成的,KTV設計功能空間的形式取決于人的行為環境的要求。
建筑大師賴特的有機建筑理論,發展了建筑設計中室內與室外空間的交替與滲透。由此空間的限定突破了六面體的概念,空間可以由各種面、線所限定,也可以由在地面上劃分的范圍所限定,由上部的天花板或裝飾所限定,空間還可以由連續的表面所限定,進而產生空間的流動性。
2000年前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埏植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KTV設計公司哲東設計師介紹說,提出“無”才是使用空間,有功能的作用。這正是現代建筑理論中功能空間論,建筑的功能部分不在建筑本身,而在于建筑所形成的空間。建筑空間論代替了傳統的建筑六面體的房間概念,功能空間的形式取決于人的行為環境的要求,也就是說空間就是人活動的區域或范圍。線、面、體、色彩、質感等都是空間內共同作用的系列要素,形成了相互制約的積極空間形態和消極空間形態。設計中,通常把交通通道劃為消極空間,家具與陳設劃為積極空間。
但是,在實際設計工作中,很多娛樂場所能內面臨的問題是空間不夠滿足基本功能的需求。所以,設計師經常不得不勸說客戶放棄他們的某些需求。在商業環境中,空間的數量同等重要,不論是購買還是租賃商鋪,設計師都要有效地利用空間來滿足商家利益最大化的經營需求。所以,KTV包廂設計,一方面,我們謹記設計的原則,即少就是多。另一方面,引用路易斯·沙利文(LouisSullivan)的話:“少意味著乏味。”因此,設計師必須敏銳地洞悉客戶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