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許多想法數字化、虛擬化是我們設計師目前經常采用的設計手段。數字、虛擬化能將頭腦中的念頭在很短的時間內轉化成可視的數字化圖像,它不受環境、時間、空間的限制,可隨時隨地調整現有方案效果,其實城市規劃一直是全面的可視化多角度需求最為迫切的領域之一。KTV設計公司哲東設計師介紹說,虛擬現實技術可應用于城市設計的各個方面,并同時帶來切實和可觀的現實利益,例如數字化城市管理便是近些年普及各大城市的一項尖端技術。也正是在此項技術普及的今天,還有相當多的人們認為數字化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甚至是一條走不通的路。
2010年2月21日谷歌在全球范圍內推行的“數字圖書館”計劃引發了各國熱議。日本學者山田健太對此表示,反對谷歌將作品數字化。他認為,不應將美國的規則強加于人,應該尊重地區的實際情況。日本筆會的言論表現委員長、專修大學準教授山田健太反對谷歌將書面作品數字化。18日在紐約聯邦地方法院還進行了意見陳述。他在接受“共同社”采訪時表示谷歌未經許可擅自進行數字化,要求作者接受既成事實,“我代表對谷歌的這種做法感到擔憂的日本作者陳述了意見。“如果要在日本提供相關服務,就應該與相關人士進行協商,在達成共識后方可推行。不應將美國的規則強加于人,應該尊重地區的實際情況,談到數字化可能帶來的問題,山田健太表示,以前都是“精英”才能寫書出書。而數字時代誰都可以發送信息。手機小說的情節會依據讀者反映而改變,實現了雙向互動。很多時候都不知道誰才是真正的作者、誰來為作品的質量負責,有必要認真思考數字時代的問題。
說到這里我們不由的為此感嘆,我們的東瀛鄰居對于傳統的珍視和愛護,而反襯出對于虛擬事物的極端蔑視。我國偉大哲學家老子曾說: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其實,筆者認為這就是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不應完全否定虛擬化所帶來的便利,也不應不尊重二者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