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新接觸一門課程或是新踏入一個行業一樣,KTV設計行業也要求先了解KTV發源史,這些往往是被大家忽視的環節。單就從現代的KTV設計發展來說以往的很多模式、理論已經不再適用于今天,但是設計師可以從對以前KTV設計的分析中找到新的靈感。哲東KTV設計公司認為KTV發展史如同牽引著ktv設計行業前行的一條導線,指引著KTV裝飾設計向更新層面發展。
KTV這種叫法是到了中國之后演形成的,最初源于日本并被稱作卡拉OK.卡拉OK的最初形態只是供專業樂手在沒有條件帶伴奏樂隊的巡回演出中使用的伴奏磁帶,隨后在20世紀60年代末興起。哲東設計說到這里不得不解釋下當時日本的社會風俗,在日本早回家就代表男子沒有交際能力、沒有應酬,這就意味著沒有能力給家里掙錢。所以日本男子在下班后會成群結隊地去小酒館,并且總是在這家喝兩盅馬上又換另一家,一直要熬到后半夜才回家,好讓鄰居們都知道他剛回來,在外面有多么地忙。之后夜生活行業為了提高夜生活的檔次,延長夜生活的時間,增加夜生活的內容,于是卡拉OK就應運而生了。在高速發展的資本主義,使得原本性情拘謹的日本人強烈地感受到了生活的壓力和無趣。到酒吧等場所聽歌手演唱成了閑時的主要消遣。
隨著當時哈日族的風潮開始盛行,這股熱潮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吹進臺灣,被正式譯為卡拉OK.香港、大陸內地包括東南亞基本上延承了臺灣的風格,以KTV的形式為主。一開始,臺灣完全仿效日本的開放式空間設計,但是效果并不好。臺灣商人將原有的包廂式小視聽中心與之結合起來,經改良后出現了以包廂為主的ktv設計,即可以欣賞畫面,又能引吭高歌;互不干涉,跳舞的跳舞,表演的表演。
20世紀90年代,是KTV最風行的時候,但這也經過一連串的演變。先前是流動開放式的,后來仿效日本的場地設計由開放式轉而成為KTV包廂式的這一段時間內,由于屬高價格、高享受,因此以商業聚會、洽商的目的居多。近幾年我國城市的KTV發展迅速,逐漸走向成熟階段,KTV形式也多種多樣?,F在的KTV不單單只是提供唱歌的地方,比如量販KTV就是集K歌、餐飲為一體的大眾娛樂方式。
KTV發展到今天的確與最初的形象大為不同了,相信在今后的發展歷程中,ktv設計公司還會對KTV裝飾設計進一步開拓,也會以更完美方式來詮釋KTV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