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在人類發展的早期階段,感知能力是逐漸生成的,感知順序的第一位便是質感,然后是形狀,再其次是色彩,在KTV設計中材料的質感決定空間設計效果的展現。在包豪斯.格羅皮烏斯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的試驗去親自體驗各種材料。學生們記錄了他們做作業時所用的各種材料的印象,記錄的重點不僅僅是材料表面的特征,尤其注意的是對它們的感受。材料按照粗糙程度排列,以此順序去體驗質地,訓練觸覺,學生們一遍又一遍地在材料上觸摸,最后能體會到類似音階一樣的質感知覺,深深體會到人類最基本的心理感受。
人類精神活動與情感活動的最深層的心理就是表現生命。由于人類對生命特有的向往心理,因此一般認為最貼近人們身體的材料是具有生命的動物類材料,如皮毛、絲綢、鳥類的羽毛或是貝殼等。室內的軟裝飾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決不是偶然現象,而是符合人的心理需要的,由于動物資源的缺乏,人類已經開始用復合材料來生產仿動物類的各種材料。
除了動物類材料,最接近人類的材料就是木、棉、竹、麻、藤、草等植物類材料。“紋理是經受風霜雨雪的履歷書。人類也有年輪,但它銘刻在精神之中……由于樹木和人有類似的經歷,所以人們可以從樹木年輪的復雜花紋中感受到人與大自然的關系”(小原二郎),KTV設計公司哲東設計師介紹說,在對質感的知覺過程中,質感的屬性已加上了人的情感,顯示出生命的特征。植物類材料的質感表面以線條為主,具有生動的方向性和圖案性,這是由構成它們的植物細胞結構所決定的,而人的這種心理感受卻是在未經科學證明之前就已經產生了。
次于植物類材料的自然材料是土以及同脈絡的陶、瓷、瓦和磚。源于農耕文化的人類文明對泥土尤感親切,對土的質地感受頗深。這類材料的表面質感樸實親切、細潤堅硬。由于它們堅固耐久的特性,常作為室內界面材料,實用功能性很強。
石材系列材料主要以重量感和實體感為主,兼具晶體表面,顯示出瞬息萬變的不確定性……
做任何一個KTV設計案例,要真正理解材料的質感,必須訓練自己去仔細觀察、觸摸和感受各種材料的特性,積累對材料感知的直接經驗,并且在訓練過程中要還原、追溯到材料早期或原始時代的狀態,找到材料的原始性格,發現真正具有個性的審美表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