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人彼得·艾森曼1932年生于美國新澤西州紐霍克市,1963年在劍橋大學獲設計理論博士學位。別墅設計,他的作品演繹綜合形建筑形態。
“住宅Ⅱ號”是艾森曼最著名的作品,他把立方體分為九個正方體,它們可由橫、縱各四個面,或十六根柱子限定,利用立方體的對角線方向作錯動,運用部件的多次重復,并借助壓縮、伸展、對正、挪位等方法,形成多重的空間層次,通過形式結構和深層結構的生成作用,形成建筑形態并提供閱讀建筑的方法。下面別墅設計公司為大家介紹一下艾森曼的建筑設計思想。
別墅設計效果圖,一個個方塊組成一種新的建筑形態~~~
艾森曼是著名的“紐約五”之一,是建筑界的前衛派代表人物。在他的建筑實踐中一直保持抽象的美學觀,運用簡單的幾何形式符號,運用概念要素和概念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形態的生成,而很少涉及傳統、歷史與地域風格。
他從“功能產生形式”、“含義產生形式”演繹出“形式邏輯產生形式”,他認為形式和形式的誕生是對某種形式關系的固有邏輯認識的結果。他運用喬姆斯基的語言學理論,建立了自己的建筑語法學,他借鑒語法結構的理論,借助抽象的結構關系,并運用文法和句法的概念,結合建筑符號進行建筑設計、表達設計理念。他在“卡片住宅”中以其較少的體量、較少的質感和色彩,表達了抽象的設計概念和方法。他將各種建筑構造要素——梁、柱、墻等作為詞語,以線、面、容積三種原型系統構成體系,根據特定的語言法則,由原型系統的演繹與組合形成建筑形態。
“卡片住宅”表達了他的基本設計方法,建筑體形可以由線和面作為邊界,線是梁、柱和檐板等建筑構件,面是墻、樓板等構件,這些成為建筑語言的形式結構。由梁、板、柱組成的實空間與它們圍合成的虛面和容積歷形成的虛空間,建立起現實中的幾何性與內涵中的幾何性間的對立。而內涵的幾何性表達的是建筑的深層結構,通過閱讀深層結構,把形式結構的幾個系統(支柱系統、墻體系統、門窗開口系統等)結合起來,理解建筑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