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泉的歷史據記載,早在我國漢代的上林苑中,就有“銅龍吐水”,這就是一種人工的噴泉,可見噴泉應用于園林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曾遍游我國山水風景。他在游歷云南雞足山時,發現一寺廟內有“噴泉”,曾作過如下描述:“(息陰)軒中水由亭沼中射空而上,其高將三丈,玉痕一縷,自下上噴,隨風飛灑,散作空花,前觀之,甚奇。”他感到很疑惑:既然是在池中置管向上噴,則水管中的水不一定是池水,而且水能噴得如此之高,又不外泄,并保持一定的高度,必定另有水源供水,彼下此上,與之等高,才保持平衡。經過調查研究,他終于發現在這噴泉附近的三丈高一個山崖上有水源,從山崖以錫管承接,并由地下埋伏數十丈至池沼中后,始向池心豎起之故。這大概是我國利用自然水設置人工噴泉的原始做法了。
而現代城市中設置的噴泉已十分先進,且靈活多變,花樣翻新,可大可小,可高可低,噴射出的水,大者如珠,小者如霧,且隨著噴泉構筑物的形式、大小及水壓等而產生高低不同、水態各異,形式多樣的噴泉。其中又可分為以下幾種:
1、由下網上或向側面單孔直噴成一獨立的拋物線:
如表現游魚吐水等。
2、組合噴:
由多個單線噴組成一定的圖形或花樣的噴泉。
3、面壁噴:
噴泉直向墻壁噴射,而壁或為墻面或為壁雕,多是具有特色的壁面。
4、花樣噴:
由粗細不同的單線噴頭,或如珠狀或如霧狀構成較為復雜的各種花樣。
5、噴柱:
集中相當數量的單孔噴眼于一處,齊噴如柱,可由許多水柱構成極為壯觀的噴泉群。
6、噴霧:
出于一種設計構思的需要,或植物保養的需要,常常采用噴霧的水態。
室外的噴泉,常常與氣象發生相得益彰的關系,天空的云彩、朝夕的變化,常常成為園林的借景或襯景。水體在陽光的照射下,常出現彩虹的景象,更增加水景之美。
7、自然風向噴泉:
這是一種利用風向轉動儀,以自然風向、風力來控制噴泉的吹向與高低的噴泉。無風平靜時,噴泉保持一般的直上高度;風大時,泉水噴得高而大,隨風而飄,能顯示出風力的大小與風向。
8、復合噴泉:
在同一處較大的綜合體噴泉中,利用各種構筑小品如墻體、邊池、盆花等,可形成一個多層次、多方位、多種水態的復合噴泉,從噴泉不同的角度欣賞不同的水景:有的泉涌如柱,有的水花四濺,有的如玻璃般透徹晶瑩,有的如濃霧籠罩,有的形如趵突,有的則為壯觀的花叢,表現豐富與多姿的水景,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