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電視劇《光陰的故事》,呈現了臺灣1960年代至1990年代一個虛構的村的故事,宛如當年臺灣人民的生活縮影。這部電視劇透過懷舊的方式喚起了人們很多舊時的記憶,引起社會大眾極大的共鳴。新時代的浸潤,使得新生代對舊日生活已無太大的感受。在鋼筋水泥、玻璃幕墻充斥的高大建筑群中,那一座座岌岌可危、依然傲立的老舊瓦房,還有多少人能讀懂。
對歷史建筑最好的懷念方式,并不僅僅只能通過存活在小說和電視劇中才能找尋。早在1960年,建筑界“新陳代謝派(Metabolism)”的代表人物黑川紀章在宣言中闡明了個核心觀點,他認為, “城市和建筑不是靜止的,而是像生物新陳代謝那樣處于動態過程中。”其實,建筑是“有生命的”、“可改變的”。那些頹廢的1日房子,憤怒、忍耐、善良,帶有時間的記憶,留下了歲月的痕跡。早些年,人們急切向往全新的現代化生活,多半城市的建設者采用了激進的方式 帶著推土機式的快感,徹底鏟平歷史遺跡,并且在舊址上重新建設起一座座陌生的高樓。短短幾年,突兀的新事物霸道地驅逐了過去,老舊到底是什么樣子,已完全無跡可循。
如今,人們意識到城市的新生不是將建筑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更不是徹底推倒重來,而是要做到古為今用,為陳舊而過時的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在歐洲,許多城市如巴黎、阿姆斯特丹、倫敦等都保留有大的老建筑以及大片的老城區,這些老城區依然充滿生氣和活力。其實并不是只有在歐洲,其他國家的老建筑也并不是從初始就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它們會經過多次改造,通過對舊建筑室內空間的改造和再利用,重新適應于時代的需要。如無人不知曉的美籍華人貝聿銘對盧浮宮的改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曾經被極力反對的金字塔現今成了每位法國人的驕傲。貝聿銘的改建方案將過去和現在的時代精神距離縮到了最小,因此被世人稱贊。又如德國科隆柯倫巴藝術博物館的改造,二戰的殘酷將科隆這座城市摧毀地只剩斷壁殘垣,設計師卒姆托用灰色磚將四分五裂的建筑基地“縫合”起來,在后哥特式教堂的廢墟中重新設計了一座精美的建筑,既考慮到該地區的歷史,也保留了精華之處。像這樣成功的改造案例不勝枚舉,如是重生,它們是幸運的。
改建是一個城市發展永恒的課題,對舊建筑進行必要的改造,是城市更新的具體方式之。如能通過合理的改造,充分挖掘舊建筑的潛能,能避免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的浪費,使舊建筑及其所在的城市區域重賦活力。因此,改建是則如此自然地與記憶融合共存的故事,它囊括了此起彼伏不斷循環的復古情結,也包含了對舊篇章的又次全新闡釋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