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7 世紀后半葉起,荷蘭就盛行仿制中國漆器。在漢斯的沃賽就收藏有非常精美的中國漆箱。大約從18 世紀20 年代開始,歐洲本地生產的漆器用色便追求純色彩感覺效果。家具上多以紅、綠為主,外加金線,來表現中國的人物、建筑、溪流、樹石和山水。在荷蘭的德雷斯頓便有兩個紅地描金的抽屜漆桌保存至今。
荷蘭人不僅仿制中國漆器家具,而且還把自己所擅長的藝術與東方意趣加以融合,如夏洛滕堡所藏的一件漆箱上的狗追兔子的畫面,就表現出這樣的裝飾效果。受到中國和印度等東方藝術的影響,荷蘭巴洛克初期嚴肅的造型逐漸演變為更加優美生動的形式,特別在椅子造型上,采用了中國的彎腿虎腳形式,底足是龍爪抓金石的造型。如今這些工藝也被廣泛的應用到洗浴設計中來,這些工藝美術對于中西方洗浴中心設計上有很大的影響。
從17 世紀中葉開始,福建漆器便在英國流行。從中國運來的漆器,除家具外,還有用作改制屏風和壁飾的大塊漆板,有的家具甚至是運到中國去上漆的。約在17 世紀80 年代, 英國開始仿制中國漆器。英國的家具工匠把中國的家具生產技術、漆繪工藝和花飾造型帶到了西方。一方面進行臨摹制作,另一方面有選擇地吸收,使中國的花飾和漆繪工藝在英國得到推廣,形成英國巴洛克家具藝術風格的又一特色。英國洛可可時期主要是齊賓代爾式家具。這在英國本土前期家具的基礎上,大膽地吸收了法國洛可可風格和中國風格,融三者為一體,并且還試圖從哥特裝飾藝術中吸取設計養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齊賓代爾式家具。齊賓代爾受到英國“中國熱”的影響,于1740 年開始嘗試把中國的洗浴裝飾特點與英國的家具形式相結合,制作中國風味的家具。他還從中國的室內裝飾的屏門、窗格、隔扇、屏風等花格形式中得到啟示,把直線格子加以組合形成千姿百態的變化。因此,他在家具設計中所追求的中國趣味,已經形成了區別于洛可可式中國趣味的又一種新的傾向。
受到西方上流社會卷起的中國裝飾和漆藝的風潮,法國路易十五時期洛可可家具也流行中國的漆工藝,并且還在裝飾風格上仿制中國山水花鳥人物畫面。一件墻角小柜在黑地上多彩描繪中國人物景象。東方風格的家具門面裝飾由兩個畫面組合而成,再由流動曲線的銅鍍金雕飾統一為整體,多么大膽而奇特的取景裝飾,將東西方文化融合一體,令人為之一振。法國人把中國青瓷、白瓷的色調移到了墻面上,移到了家具上,形成了強烈、純凈的“瓷宮風格”;把黃綢、黃瓷的色調移到墻面上,再移到家具上,形成了金碧輝煌的裝飾效果。這種從中國輸入的新材料—從梔子中提取的金黃色和從棘樹皮中提取的“中國青”成了洛可可室內裝飾和家具裝飾中用得最多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