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混凝土的出現以及在建筑上的運用,向人們展示了這種新材料極大的優越性和無可估量的用途 。這一建筑史上劃時代的創舉,使千百年來運用磚瓦,石材、木材為基本建筑材料的建筑形式發生了一場革命。工程技術從經驗上升為科學,建筑結構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出現了凈空長達一二百米的大跨度的懸索和薄殼等空間構成,高樓大廈采用了桁架式樓層,樓層平面從密集的承重柱或承重墻中解放出來,人類獲得了更大的空間。
無疑新建筑的姿態是過去從未有過的,這種突破的契機,首先是來自于材料極好的可塑性,它滿足了建筑師創造設計的新的可能性,并驅使他們不斷地更新觀念,去構成新的建筑形態。
回顧19世紀末葉以前,宮殿,廟宇、教室陵墓之類的建筑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到了19世紀中葉以后 ,生產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大規模的城市住宅建筑成了建筑師創作和設計的主要對象,人們對建筑的要求變了,設計觀念也日新月異。
到了20世紀初,建筑上出現了“功能派設計”、使不加裝飾的鋼筋泥土成為現代建筑風格的標志。 它們是幾何形的。沒有裝飾的構體,象征著新興的機器時代,并像機器一樣傾向于表面平滑、傾向于鋼 鐵,橡膠以及工業材料的制造,并且必須是舒適、價廉、便于修繕、易于建造的。
人們崇尚實用、結構、功能,并認為建筑“不是依靠裝飾,而是以形體自身之美為美”,建筑的主角是空間,應廢棄表面外加的裝飾。不少建筑師進而對裝飾產生了極度的厭惡,斥責它是奢侈和陳腐的東西,再也不能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與此同時,人們竭力鼓吹用工業化的方式大規模地建造房屋,并重視創造新的風格。
有的建筑師設想未來的建筑是將物體插入到網絡和框架中去,這種可以改變的機械環境,包含了人們可以隨意增添和重做安排的各個能源單元、信息單元、娛樂單元等。人們看到的不是木工和泥水瓦工建設起來的城市,而是巨型起重機把構件吊裝就位的城市。
面對如此變化的建筑和大量新興材料的使用,古老的陶瓷裝飾材料面臨著新的抉擇。由于英國產業革命帶來的科學與技術的進步,已使瓷磚的制作采用了機械壓制磚坯、機器印刷紋樣。這種工藝技術,到了20世紀更加得以完善,并在各先進國家得以普及運用,人們可以大批量地生產出成本低、強度好、質量優良、價錢便宜的瓷磚了。工業機械化以前所未有的生產速度和成批的產品,并以新興的工廠管理 、市場營銷方式,控制了陶業的生產主流。工業化的瓷磚,無疑已經疏離了陶瓷壁畫的內涵。我們今天無論如何不會把那些機器生產的、規范化的、大批量并按照某種固定形式鑲貼于建筑壁面的現代瓷磚, 看成是屬于陶瓷壁畫之范疇;盡管它所具有的色彩、質地和單一的紋樣對建筑起到了美化作用,但兩者包容的內涵是不一樣的。前者來自于一種滿足于大批量生產的設計與機械技術操作的協調,它更多地指向建筑壁面構件的防護功能或適應建筑形體自身的合理性和邏輯性處理的要求。雖然也講求材料的質地和色彩的搭配效果,但通常采用單一的、規范化的要求和簡單的紋樣,并按照固定的方式和程序鑲貼于 壁面。它的美化功能多給人以生理上的平衡,就如同今天我們用來裝飾建筑室內的壁紙一樣,愉悅人的感官,卻很難上升為高層次的審美活動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