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建筑設計中低碳理念的運用體現在許多方面。首先是通風設計,面對夏季悶熱的氣候,嶺南人因勢利導,精心研究通風規律,利用建筑的高差起落及常年形成的風場分布經驗,按南北方向設計坡屋頂,加快風向流速,解決室內通風問題?,F代建筑的外觀特點是高聳平直,努力創造南北對流依然是現代會所設計需要解決的問題,對于無法實現南北方向的空間布局,可以借鑒傳統建筑中高低落差的辦法加以解決。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適當增加室內空間的高度可以加速空氣內循環的流通速度。例如通過加建的方法,在主空間中部頂端開口,形成天窗,尤其是自建樓房,往往在每層中部預留矩形空洞,由樓貫穿到樓頂,使得屋內涼爽透氣,非常實用。其次,隔熱處理體現出嶺南人的創造智慧,傳統建筑特別注重建筑在光照下產生的陰影作用,傳統建筑的外墻一般都做的比較高,不僅有利于室內空氣循環,而且過高的外墻能夠形成更大面積的陰影,構造成“冷巷”方便行人納涼,同時高墻小窗起到隔熱作用,降低室內溫度?,F代餐飲會所設計大量采用落地玻璃是不科學的,也是設計誤導。玻璃隔熱差,尤其是南立面理想的隔熱效果是窗與墻的比重不應該超過50%。在香港、新加坡等地區,大量住宅建筑的窗戶并不大,外觀也較樸實,反觀內地,豪宅的標準之一一定是外觀的豪華,廣東更是普遍,大尺度的落地窗更為常用,結果是室內隔熱效果差,過度使用空調便不足為奇了。
傳統建筑中優秀的低碳理念運用還有許多經驗可以借鑒,是現代設計師取之不竭的寶貴設計源泉,不能被忽視。